弱电运维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人物专访 >

创业故事谈第一期:陈丹

时间:2019-05-15 12:36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弱电行业经过二十年多年的发展,从业企业已经达到的几十万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整个行业发展过程中成就了很多企业和企业家,每个成功企业家的背后都是付
      弱电行业经过二十年多年的发展,从业企业已经达到的几十万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整个行业发展过程中成就了很多企业和企业家,每个成功企业家的背后都是付出了非常艰辛的努力才达成了成功。我们弱电运维网从2019年开始陆续开始发掘一些创业故事,把这些成功的创业者的故事介绍给大家,为大家的发展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成功之路。

    第一期我们走进北京中创立方软件有限公司,采访陈丹总经理。





      您是在什么时间接触到我们这个行业,为甚考虑进入这个行业?
    2000年接触到智能建筑行业,那时智能化建筑在我国刚刚起步,与国外相比智能化程度不高。
智能建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产物。随着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持续的推进,以及人们对建筑更加人性化、更加舒适的要求,势必给智能建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宏观源动力。从而我决定进入这个行业。
 
    进入这个行业后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刚入行,先打响知名度,还是先树立品牌,是个问题。我们在最开始做了大量的幕后技术支持工作。与一些知名厂家合作,为他们提供网关。当我们转到“台前”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同时品牌形象也因此竖立起来了。
                                                                                                                                        
    在创业初期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有没有想要放弃,是什么支撑您走了下来?
    早期人们对系统集成的接受度不高,而且存在一定的误解。主要体现在:
    第一,为卖点而集成
    部分物业开发商或业主不能认识到系统集成对物业管理的重要性,而只是为了标榜其物业是“5A建筑”或“智能建筑”而引入系统集成,其思想深处压根就没想利用系统集成进行物业管理。因此,产品选用低价低配,人员配置不足且低素质,系统施工以验收通过为目的,售后维保不考虑等。这必将造成其系统集成中看不中用的结果,更加加强了系统集成没用的观念,恶性循环。
    第二,简单克隆
    由于系统集成进入门槛不高,部分对系统集成没有深入理解的公司、以及部分弱电工程公司、子系统产品公司纷纷仓促开发了自己的系统集成软件,以便进入系统集成领域分得一块蛋糕。并且这些公司只是用这些仓促间研发的软件在各个自己承接的系统集成项目上简单克隆。
    孰不知面对各种应用领域的建筑物,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各种不同管理风格的物业管理者,以及各种物业目标使用者而言,系统集成也要随着客户群体、领域的变化而调整,而不能简单的克隆。据中创立方的实战经验,一般来说针对于不同的客户,一个适合客户应用的系统集成项目必定存在着20%的定制化服务。简单克隆的集成项目大多不能适合客户需求,而最终被弃之不用。
    第三,重硬件轻软件
    中国正处在转型期间,人的思想观念也需要转变,但是人的观念转变通常慢于外在物质的转变,是个漫长的过程。反映在对待产品认识观念上就是重硬件产品,轻视软件产品,重物化劳动,轻脑力劳动;而系统集成软件产品恰恰是脑力劳动的软件产品,一般人的错误观念认为:一张光盘、一台服务器、几个工程师现场做集成没有太大作用;保持环境满足要求还是要靠那些钢铁大家伙,一台电脑能起什么作用?值得怀疑。
    因此,部分业主或物业管理公司大大低估了系统集成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大大低估了软件产品的研发成本,不愿意为系统集成软件花钱或花高价,这就造成部分系统集成软件提供商只能维持低成本开发与部署,软件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低质量的软件肯定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更加促进了集成软件无用论的蔓延。
    第四,重建轻管
    国人的观念中还存在严重的重建设、轻管理的错误理念,总认为只要建筑物建设的好并且机电子系统选择优质产品就行了,而建筑物业的管理是否科学就不那么重要了,只要有懂得按动开关的人就能管理好。
    但是人们一般不知道在一个商业建筑从设计、到建造、到开业经营、到报废拆除的全生命周期营运成本中,设计与建设阶段只占10-15%,报废拆除成本就更少了,而大约80%-90%的成本是花在建筑物运营成本上。运营成本又可细分为:人力成本、能耗成本、机电设备保养维修成本、建筑主体维修成本。之所以将建筑主体保养维修成本放在最后,是因为如果没有天灾人祸,这部分成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因此,在一栋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中,人力成本、能耗成本、机电设备保养维修成本将占到总成本的60%以上,其中机电设备是否完好,能够正常工作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空间使用效率,影响收入。
    所以,能否降低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成本,增加收入,主要应该从降低人力成本、能耗成本、机电设备保养维修成本上考虑,降低这部分成本则主要应从管理上着手。而系统集成平台的建设正是从技术上实现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实时化、自动化、专家化,通过系统集成软件平台将能够大大降低物业管理经营的人力、能耗与设备成本,保证建筑物环境质量,提高建筑物业的经营收入。
    第五,一劳永逸
    最后再提一个错误的认知误区,那就是对软件产品一劳永逸的观念。部分物业开发商尤其是物业管理者总是认为:硬件机电设备在运行中一定有磨损需要定期保养与故障维修,但软件产品没有磨损所以不需要维护保养。因此通常的做法是,一旦系统集成软件平台部署完毕过了保修期之后,就不再签署后续维保合同了。
    其实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一个建筑物少则运营20年多则50年,且不说在这个漫长期间包括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等公共软件的任何软件都需要升级换代,以及承载这些软件的主机与服务器报废更新时的软件与数据重新装载;单只是这几个几方面也需要系统集成软件平台的不间断维护,比如:
1.服务区域划分的变更,系统集成平台的配置也必须随之变更;
2.服务时间的变更,系统集成平台的配置也必须随之变更;
3.服务性质的变更,系统集成平台的配置也必须随之变更;
4.监控设备或点位的增减与移位,系统集成平台的配置也必须随之变更;
5.机电设备子系统的报废、更新与升级,系统集成平台的配置也必须随之变更;
6.新增或减少的服务项目,系统集成平台的配置也必须随之变更;
7.调整物业管理流程,系统集成平台的配置也必须随之变更。
    很多客户平日做系统集成平台的维护,将所有问题积攒下来,直到系统瘫痪或完全与现实脱节时,则将集成平台弃之不用,反而得出集成平台没用的结论。即使此时想要恢复系统集成平台的功能,但是由于积重难返与记录缺失也回天无力了,必须推倒重来。而推倒重来的成本比新建还要高,大多数物业管理者因为没有财务预算而只能作罢。
    万事开头难,发现市场的问题,找到自己的优势,进行差异化的设计,总能获得突破。
 
    创业初期遇到了什么样的感动让您下定决心在这个行业深耕下去?
    创业初期最需要团队成员的奉献精神,不畏困难的精神。很幸运,我们的团队就具备这样的精神,都有着有共同的目标。在最艰难的时期,团队的力量给了公司不少的信心。
一直到现在,公司的中坚力量仍然是当初一起战斗过的那些人。他们由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博士、硕士组成,他们与公司一同成长。见证了一个公司的婴儿时期、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未来还要见证公司的盛世时期。
 
      创业初期遇到的经典项目,这些经典的项目是如何做成的,做成一会合作伙伴的感受,业主的感受?
    创业初期最经典的项目有:北京网通办公楼综合楼、2008年的奥运场馆项目、上海世博会项目等等。
用户使用报告中,业主的使用感受是这样的: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可靠的传递、快速的联动,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智能化应用系统的参数进行设定,实现远程的数据管理。真正实现了各子系统的集中管理和监控功能,大大减少了硬件设备数量,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安防控制中心工作效率,系统满足设计要求,为管理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真正实现了高效、安全、管理一体化。
 
    那年您的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有没有什么机缘巧合?
    2013年,我们承接了第一个万达广场项目——丹东万达。慧云系统初步启动,参观中得到王健林董事长高度好评。同年,我们获得很多“优质产品”的奖项、软件认证、软件著作权、优秀企业品牌等等。坚持走智能建筑的节能降耗技术路线,针对国内民用建筑行业,推出综合运维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共计实施近80个万达项目。
 
    进入快速发展期后企业做了哪些规划?
    目前,建筑智能化通过提高客户工作效率,提升建筑适用性,降低使用成本等主要优势,在城市建筑中逐渐被凸显出来。 根据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的实用水平,在智能建筑领域,可采用的人工智能包括:建筑物自主调节的“呼吸系统”与“皮肤”; 建筑物内通讯保障能力的快速智能匹配;IBMS系统的人工智能决策;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动作识别的应用;服务机器人的广泛使用。 从最新的智能建筑的定义可看出,智能建筑已经是具备有相当的人工智能特性的建筑环境:其具有感知功能、可传输数据、具有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能力。
    实际上,无论人们生活的形态发生怎样的改变,建筑都是实现对于实物“装、运、卸、存”的基础平台,而实物产生的绝大多数变化也都会发生在建筑物当中。所以,获取实物数据应该是智能建筑的必备功能,而智能建筑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将这一功能发挥到极致,也因此为它们之间的结合创造了一个必然的条件。 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可视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为智能建筑成为智慧城市中一个重要节点提供了可能。
    作为未来建筑的一种主要形式,智能建筑也将不断吸收并采用新的可靠性技术,实现设计和技术上的突破,为传统建筑概念赋予新的生命力。
    智能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智能建筑领域的持续扩展将会使相关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和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近年来不断壮大产业队伍和已形成的产业规模就是例证。智能建筑行业正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时代,但巨大的市场机遇也伴生着问题和挑战,拥抱趋势,共谋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所有行业人用智慧积极应对。智能建筑产业升级要迎难而上,行业企业应本着以智能建筑工程为主线,以产品、工程应用、服务延伸为突破点,将各种类型的智能建筑化产品和工程项目做深、做专,同时将业务延伸到相关行业。
 
    快速发展期与创业初期相比有没有遇到新的问题,如何解决?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管理系统的不断实施,系统间信息的交互越来越频繁,信息的一致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保证不同系统间的信息一致正成为企业信息化深入开展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其中信息的标准化及编码问题是困扰系统间信息交互的主要问题。
    这些由于集成带来的问题,如果在打造公司信息化平台时候,能够较早地实施企业信息的标准化,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系统整合所带来的困难。在企业实施全面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标准化工作越来越重要,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信息化,信息分类及编码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基础,信息分类、编码的适当与否很大程度关系到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质量和系统运行的寿命周期。信息的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需要全局统筹活动,需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全面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各项活动中所产生的信息,并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即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管理体系,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
    国内外的编码体系标准中,尚没有一个针对于智能建筑内机电设备的编码体系。因此,我们依靠近百个重大项目的经验,以及涵盖了地铁、农业、物流、商超零售、商业建筑、智慧空气、家居、社区、校园、医疗等多种业态的经验,梳理出一套关于机电设备的编码体系。
 
 
    如今企业在行业里面的地位,如何规划未来的发展?
    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在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现代建筑拥有了新的生命,越来越懂人的心思,正所谓智能建筑时代,正在澎湃而来。
    而与此同时,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速度也加快,尤其是与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物联网有关的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更新,使得这个朝阳产业更加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目前有三大市场,未来还是有非常好的空间:一个是建筑智能的节能市场;第二个是基础设施智能化市场;第三个就是智慧、民生建设市场。我们将结合新科技,创新产品,与时俱进。实现智慧城市·万物互联的终极目标。
 
 
    在弱电运维时代到来之际怎么规划整个市场的运维?
    运维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建筑智能化行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2016年以来,运维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我们也是看到的这个市场,做了部分的调研需求,开发了一套适合集团和单项目级别的运维产品,目前已经在项目上的得到了应用,效果反馈还不错。接下来,我们也会加大产品的开发力度,针对不同的企业打造适合自己管理模式和需求的运维平台,同时,还要延伸到不同的行业,比如单个设备(电梯、消防)的运维管理平台,运维目前占有的市场份额还不是很大,但是,前景很好,我们也会继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对于创业者的建业和鼓励?
     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这一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在选择这个行业之前就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拥有好的心态来面对这一切。同时,如果你想要取得令人赞叹的成绩,必不可少的是坚持,不能因为一点困难而退缩,要迎难而上。我相信,只要努力,终会有回报的。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14)
77.8%
踩一下
(4)
22.2%
------分隔线----------------------------